云南山竹子:學名云樹。為雙子葉植物藤黃科藤黃屬植物,植物形態喬木。生于溝谷、低丘潮濕的雜木林中,海拔(150-)400-850(-1300)米。藥用其莖、葉、汁。

中文名

云南山竹子

拉丁學名

Garcinia?cowa

植物界

被子植物門

雙子葉植物綱

側膜胎座目

藤黃科

藤黃屬

云樹

分布區域

產云南南部,西南部,西部以及東南部

形態特征

喬木,高8-12米,胸徑15-2厘米;樹皮暗褐色;樹冠圓錐形,分枝多而細長,密集于樹干頂端,平伸,先端通常下垂,小枝暗褐色,具縱條紋。葉片堅紙質,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,長6-14厘米,寬2-5厘米,頂端漸尖或長漸尖,稀急尖或鈍,基部楔形,有時微下延,中脈在上面下陷,下面隆起,側脈12-18對,網脈兩面明顯;葉柄長0.8-1.5(-2)厘米?;▎涡?,異株。雄花3-8,頂生或腋生,傘形排列,總梗極短,有時近無梗而成簇生狀,基部具鉆形苞片4;花梗纖細,長4-8毫米;花瓣黃色,長約為萼片的2倍,雄蕊多數,約40-50枚,花絲合生成1束,束柄頭狀,有時少部份花藥具短的花絲,無退化雌蕊。雌花通常單生葉腋,比雄花大;花梗粗壯,長2-3毫米;退化雄蕊下半部合生,包圍子房的基部,花絲或長或短,通常短于子房;子房卵球形,4-8室,柱頭輻射狀分裂,上面具乳頭狀瘤突,高6-7毫米,外面具4-8稜。果成熟時卵球形,直徑4-5厘米,暗黃褐色,外面具溝槽4-8條,果頂端通常突尖,偏斜;成熟種子2-4,狹長,紡錘形,微彎,表面凹凸不平,長約2.5厘米?;ㄆ?-5月,果期7-10月。[1]

生長環境

產云南南部(西雙版納州和思茅部份地區),西南部(臨滄),西部(德宏州)以及東南部(紅河州)。生于溝谷、低丘潮濕的雜木林中,海拔(150-)400-850(-1300)米。印度,孟加拉東部(吉大港)經中南半島至馬來群島和安達曼群島也有。模式標本采自孟加拉吉大港。

果成熟后味酸甜,可食用;種子含油量約為9.37%。

主要價值

Garcinia?cowa?Roxb

【藥名】:云南山竹子

【來源】:為雙子葉植物藥藤黃科植物云南山竹子,藥用其莖、葉、汁。

【功效】:清熱解毒、驅蟲。

【主治】:用于皮膚癤癰腫,傷口不愈,水火燙傷化膿,蚊蟲叮咬性皮炎。

【性味歸經】:味苦、澀,性涼,有小毒。肺、大腸二經。

【用法用量】:內服:煎湯、3-6克,外用:搗汁敷。

【別名】:黃心果、黃牙果、倒接果、云樹、酸果(云南)、給哈蒿、果木榜(云南傣語)

【動植物資源分布】:主要產于廣西、云南等省區。

【考證】:始載于《中國高等植物圖鑒》。